- 谤诵
bàng sòng
怨谤讽诵。
- 赤诵
chì sòng
见“ 赤松 ”。
- 追诵
zhuī sòng
1.犹追述。《史记·秦始皇本纪》:“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2.指诵读以往的文章。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玘》之一:“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
- 谙诵
ān sòng
记诵。
- 诵絃
sòng xián
1.诵读诗歌。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 宋 范成大 《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 2.指礼乐教化。 清 陈梦雷 《癸亥春日即事》诗之二:“陪金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絃。”
- 禅诵
chán sòng
佛教语。谓坐禅诵经。
- 祝诵
zhù sòng
即祝融。
- 演诵
yǎn sòng
诵读。
- 涂歌邑诵
tú gē yì sòng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 披诵
pī sòng
展卷诵读。
- 诵忆
sòng yì
背诵并记住。《后汉书·王充传》:“﹝ 充 ﹞家贫无书,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南史·萧勱传》:“﹝ 勱 ﹞聚书至三万卷,披翫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
- 朗诵诗
lǎng sòng shī
无固定格律,以节奏明快、音调和谐为特色,适合于朗诵的诗体。
- 讽诵
fěng sòng
1.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繫。” 郑玄 注:“讽诵诗,谓闇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 孔子 纯取 周 诗,上采 殷 ,下取 鲁 ,凡三百五篇。遭 秦 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 2.朗读;诵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田鹏鸞 ﹞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覆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
- 讴诵
ōu sòng
指歌谣。《南齐书·明帝纪》:“往因时康,崇建庠序,屯虞荐有,权从省废,謳诵寂寥,倐移年稔,永言古昔,无忘旰昃。”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登原采謳诵,俯谷求才术。”
- 诵观
sòng guān
阅读。
- 覆诵
fù sòng
犹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