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诵读
sòng dú
读出声音来
- 诵言
sòng yán
1.指诵读经书之言。《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 笺:“贪恶之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见诵《诗》《书》之言,则冥卧如醉。” 2.犹诵读。 宋 沉作喆 《<寓简>序》:“予屏居山中,无与晤语,有所记忆,輒寓诸简牘……已而诵言之,则欣然如见平生故人抵掌剧谈,一笑相乐也。” 3.公开声称;明说。诵,通“ 讼 ”。《汉书·高后纪》:“ 平阳侯 驰语太尉 勃 , 勃 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史记》作“讼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於公座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 4.称颂之言。 明 范景文 《张蓬元<抚畿疏草>序》:“余於上之知公用公,以卜太平,而未暇诵公,公亦非一二诵言所可既也。”
- 诵号
sòng hào
高声诵经。
- 诵呗
sòng bài
唱诵(佛经)。 南朝 梁 沉约 《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又 天监 三年,一夏违和,於昼日眠中见 虚空藏菩萨 ,即自围绕诵唄,唄声彻外,眠觉,所患即除。”
- 诵吟
sòng yín
诵读吟咏。
- 诵拾
sòng shí
诵读摭拾。
- 诵咏
sòng yǒng
1.见“ 诵咏 ”。 2.亦作“ 诵咏 ”。诵读吟咏。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 仲舒 朝服南面,诵咏经论。” 宋 司马光 《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言《诗》何敢望 商 赐 ,幸得诵咏祛童蒙。” 清 黄宗羲 《姚江逸诗序》:“亦有诵咏已落四方之口,邑中反无知之者。” 3.歌颂。《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其始也,搢绅之论,莫不交口诵咏,谓太平之期可蹻足而待也。”
- 诵咒
sòng zhòu
1.亦作“诵呪”。念咒语。 2.诵经,念经。
- 诵叹
sòng tàn
赞颂,赞叹。
- 诵诤
sòng zhèng
谏诤。
- 诵绎
sòng yì
诵读并寻究其含义。
- 诵説
sòng shuō
1.传述解说。《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梁启雄 释:“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师説之意。’按,《修身》:‘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就是这‘不陵不犯’的意思。”《汉书·东方朔传赞》:“﹝长老贤人﹞皆曰 朔 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説,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2.讽诵讲说。 唐 严郢 《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后学升堂诵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门 惠朗 ,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绍六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凌君入太学序》:“今之士不然,所习者未脱乎剽窃、诵説之间,而充焉以为足。” 3.歌颂,称道。 宋 王安石 《谢弟安国特赐及第表》:“窃以躬国论听断之烦,而察知孤远之行,略门资贡举之法,而拔取淹滞之才,山林之所诵説而难遭,閭巷之所惊嗟而罕见。”
- 诵记
sòng jì
背诵和记忆。
- 诵习
sòng xí
诵读而熟习,也指诵读复习
- 诵数
sòng shù
1.反复诵读。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 宋 王珪 《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 诵佩
sòng pèi
称颂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