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诵训
sòng xùn
1.周 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周礼·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詔观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国语·楚语上》:“倚几有诵训之諫。” 韦昭 注:“诵训,工师所诵之諫,书之於几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杂御史 赵湘 请依《周礼》置土训、诵训,纂録所经山川古迹风俗,以资宸览。” 2.指诵读训诫之言。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諫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
- 复诵
fù sòng
形声。
- 诵味
sòng wèi
吟诵玩味。《晋书·文苑传·袁宏》:“ 宏 应声答曰:‘感不絶於余心,愬流风而独写。’ 珣 诵味久之,谓 滔 曰:‘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 宋 李觏 《<礼论>序》:“予幼而好古,诵味经籍,窥测教志,然卒未能语其纲条,至于今兹年二十四,思之熟矣。”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汉官名》:“ 汉 官名既古雅,故书於史者,皆可诵味。”
- 十诵律师
shí sòng lǜ shī
研究、弘扬十诵律的
- 光诵
guāng sòng
美好的篇章。
- 课诵
kè sòng
课读吟诵。
- 郎诵
láng sòng
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
- 背诵
bèi sòng
不看原文而念出读过的文字
- 耳诵
ěr sòng
闻即能成诵。
- 絃诵
xián sòng
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 周 人立絃诵之教。”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絃诵尝叨 孟母 邻。”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寿序》:“当 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亩,士勤絃诵,恂恂礼让,而家皆饶裕。”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絃诵喧中寂,河山刼后悲。”参见“ 弦诵 ”。
- 礼诵
lǐ sòng
礼佛诵经
- 焚诵
fén sòng
焚香诵经。
- 暗诵
àn sòng
默诵;背诵。
- 晦诵
huì sòng
夜读。
- 诵斥
sòng chì
公开斥责。诵,通“ 讼 ”。
- 拾诵
shí sòng
犹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