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饟
shí xiǎng
供给军需粮饷。
- 齧食
niè shí
侵蚀。 宋 苏洵 《木假山记》:“而其激射啮食之餘,或髣髴於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
- 餱食
hóu shí
餱粮。唐 李宗闵 《故丞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带甲百万,餱食为巨。”
- 鸣钟食鼎
míng zhōng shí dǐng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 食鱼遇鲭
shí yú yù qīng
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 辍食
chuò shí
停止饭食。多形容哀伤或发愤之情。
- 踞鼃食蛤
jù wā shí há
《淮南子·道应训》载, 秦始皇 时博士 卢敖 ,游于北海,在 蒙穀山 上,见一人逃匿于碑阴,踞坐龟壳而食蛤蜊。 卢敖 见后,自我介绍周行四极,唯北阴未窥,欲与他交朋友而同游历。这人听后,露齿而笑,说宇宙间大得很呢,你才游了一小块,就说穷观,还差得远呢!“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说着,这人举臂而纵身,跳入云中。后以“踞鼃食蛤”谓超然脱世,遨游四方。 明 杨慎 《词品·黄玉林》:“﹝ 黄玉林 ﹞贈 丁南鄰 云:‘待踞鼃食蛤,相期汗漫,與煙霞會。’用 盧敖 事也,見《淮南子》。”按,鼃,同“ 蛙 ”。当作“龜”。
- 食跖
shí zhí
1.比喻善学而知识渊博。 语出《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鷄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高诱注:“跖,鷄足踵。喻学者取道众多,然后优也。”唐骆宾王《上梁明府启》:“若乃博闻强记,辨晋国之黄熊;将圣多能,识吴门之白马。言泉漱迥,惊瀑布以飞澜;文江澹虚,涵濯锦而翻浪。於是功超食跖,位典烹鲜。” 2.比喻广泛搜求,点滴积累知识。
- 豕食
shǐ shí
谓猪吃食。比喻贪求。
- 血食
xuè shí
1.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餘?”《汉书·高帝纪下》:“故 粤王 亡诸 世奉 粤 祀, 秦 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 颜师古 注:“祭者尚血腥,故曰血食也。” 清 袁枚 《新齐谐·牛头大王》:“上帝命血食此方,汝塑像祀我,必有福应。”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若説到灭族,他就怕祖宗血食断絶,不由得不拼命奋斗。” 2.指用于祭祀的食品。《西游记》第六一回:“小神居此苟安,拯救这方生民,求些血食,诚为恩便。” 3.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梁书·诸夷传·扶南国》:“王常楼居,不血食,不事鬼神。”
- 蔬食
shū shí
1.指草木的果实。 2.粗食。以草菜为食。
- 食蓼虫
shí liǎo chóng
以苦蓼为食的虫。唐 白居易 《自咏》:“水旱合心忧,飢寒须手抚。何异食蓼虫,不知苦是苦。” 清 赵翼 《哭黄月山》诗:“读书七十年,苦如食蓼虫。”
- 食茱萸
shí zhū yú
果木名。又称欓子。落叶乔木。有刺,果实红色,味辛辣,可用作调味品,又可入药。
- 食鸡肋
shí jī lèi
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 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备 因险拒守”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 杨脩 便自严装,人惊问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 汉中 ,知王欲还也。’” 宋 苏轼 《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之一:“从来自笑画虵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 食罍
shí léi
亦作“ 食櫑 ”。亦作“ 食垒 ”。多层供盛食物、有提梁的盒子。
- 缩衣节食
suō yī jié shí
省吃省穿。 泛指生活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