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阳江
hàn yáng jiāng
长江 的别称。
- 阴阳水
yīn yáng shuǐ
中医指凉水和开水,或井水和河水合在一起的水。
- 水阳
shuǐ yáng
水的北面。
- 阳气
yáng qì
1.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十四:“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 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 3.喜气;喜色。《文选·枚乘<七发>》:“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李善 注:“《周书》曰:‘民有五气,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 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 李广田 《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阳气得很。” 沙汀 《记贺龙》三八:“他阳气地笑着;而他的神情、态度,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毂阳
gǔ yáng
谷雨时节的艳阳天。轂,通“ 穀 ”。 唐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人逢轂阳望,春似永和年。”
- 残阳似血
cán yáng sì xuè
太阳落山时称为“残阳”,有时会折射出一大片颜色很红的晚霞,形容这样的景象叫“残阳似血”,不过一般用在比较悲壮苍凉的背景下,一般性的写景不要乱用。
- 阳歴
yáng lì
见“ 阳历 ”。
- 武阳
wǔ yáng
即 秦舞阳 。战国 时 燕国 勇士。偕 荆轲 谋刺 秦王 ,因其恐惧失态,事败。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 武阳 死灰人,安可与成功。”参阅《史记·刺客列传》。
- 正阳门
zhèng yáng mén
1.宋 代 汴京 宫城门名。即 宣德门 。 明道 元年改名 正阳门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你向 正阳门 改嫁的倒荣华。” 2.今 北京 前门 。 元 大都 之 丽正门 , 明 正统 年间改称 正阳门 ,为 北京 内城之正南门。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正阳门 ,掌门官一员,管事官数十员,带管外罗城南面居中 永定门 。”
- 正阳
zhèng yáng
1.指日中之气。 《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气者, 李颐 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 2.本指古历夏历四月,后泛指农历四月。 汉 董仲舒 《雨雹对》:“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晋 杜预 注:“正月, 夏 之四月, 周 之六月,谓正阳之月。” 北周 庾信 《徵调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 3.指南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悟黎烝。”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
- 阳止
yáng zhǐ
指农历十月。 止,助词。
- 阳燧樽
yáng suì zūn
注酒器。 又名滑稽。
- 阳模
yáng mó
笔画凸起的字模。
- 阳江白榄
yáng jiāng bái lǎn
白榄剧流传在广东省阳江市的传统曲艺曲种。
- 洛阳桥
luò yáng qiáo
1.指 洛阳市 天津桥 。唐 李益 《上洛桥》诗:“何堪好风景,独上 洛阳桥 。”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韦丹 未第时, 洛阳桥 见渔者得一黿甚大, 丹 异之,买投於河。” 明 张昱 《感事》诗:“ 洛阳桥 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2.指 泉州 之 万安桥 。在 福建省 泉州市 东北 洛阳江 上,故亦称“ 洛阳桥 ”。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桥。 北宋 蔡襄 守 泉州 时建成,并题名为 万安渡桥 。因造桥工程艰巨,故有海神协助修桥的神话。初成时长三百六十丈,广一丈五尺,后屡有扩建。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夏得海》:“ 泉州 洛阳桥 畔,有 夏将军庙 ,俗传 蔡忠惠 守 泉 时,因修桥,遣醉隶 夏得海 入海投文,得醋字而返。遂於二十一日酉时兴工。儒者多斥其妄。按 洛阳桥 託始於 忠惠 ,醉隶事则係 蔡锡 。见《明史》本传。后人因 蔡 姓而误附於 忠惠 耳。”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洛阳桥》、 清 施鸿保 《闽杂记》。
- 河阳桥
hé yáng qiáo
晋 杜预 于古 孟津 所建的跨 河 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