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辟
yǐn pì
1.偏远的地方。辟,通“僻”。 2.屏退在一边。辟,通“避”。
- 隅辟
yú pì
边境,国境。辟,通“ 僻 ”。
- 辟陷
pì xiàn
陷人于罪的手法。
- 险辟
xiǎn pì
阴险邪僻。
- 辟除
pì chú
1.开辟。 指打开通路。 汉 焦赣 《易林·屯之兑》:“道路辟除,南至 东辽 , 卫子 善辞,使国无忧。” 2.特指开道。《明史·陈选传》:“士民数万号泣遮留,使者辟除乃得出。” 3.谓开垦荒地。 郭沫若 《盲肠炎·不读书好求甚解》:“农人说是在为国辟除草莱,工人说是在为国殖产兴邦。” 4.打扫;扫除。《管子·心术上》:“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 5.引申为驱除。《荀子·成相》:“ 禹 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 共工 。” 6.祛除;禳除。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杀狗磔邑四门》:“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於此也。” 三国 魏 曹植 《大墙上蒿行》:“驳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顺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之意也。” 7.征聘授官。《周礼·地官·胥》:“自胥师以及司稽皆司市所自辟除也。”《后汉书·百官志一》:“ 汉 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谓百石云。” 宋 陆游 《蜡弹省札》:“七品以下听便宜辟除。” 8.芟除(杂草)。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二:“辟除去荒秽,雍土培污洼。” 9.开垦。 三国 魏 曹丕 《登城赋》:“平原博敞,中田闢除,嘉麦被垄,缘路带衢。” 10.开发。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就优胜劣败天演之理论之,则我 中国 之南,旧为 三苗 之地,而为我 黄帝 种神明之裔所闢除。”
- 辟陋
pì lòu
1.边远偏小。《左传·昭公十九年》:“ 晋 之伯也,邇於诸 夏 ,而 楚 辟陋,故弗能与争。”《淮南子·修务训》:“今使人生於辟陋之国,长於穷櫩漏室之下,长无兄弟,少无父母,目未尝见礼节耳。” 高诱 注:“辟,远也;陋,鄙小也。”《汉书·高帝纪下》:“大王起於细微,灭乱 秦 ,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 汉中 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 2.偏执鄙陋。《荀子·礼论》:“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説入焉而丧。”
- 阿辟
ā pì
邪僻不正。
- 辟阖
pì hé
1.开合。引申指纵横变化。 2.开辟。
- 阔辟
kuò pì
开阔宽广。
- 辟闾
pì lǘ
1.古剑名。 2.复姓。
- 辟门
pì mén
1.开门。 2.语本《书·舜典》:“询于四岳,闢四门。”孔颖达疏:“开四方之门,大为仕路,致众贤也。”后用“辟门”谓广罗贤才。 3.《书·舜典》:“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孔传:“开闢四方之门未开者,广致众贤。”后遂以“闢门”指广开贤路。访求人材。
- 铉辟
xuàn pì
指重臣。
- 重辟
zhòng pì
极刑;死罪。
- 辟邪钟
pì xié zhōng
钟名。 钟钮制成辟邪形,故名。
- 邪辟
xié pì
见“ 邪僻 ”。
- 邀辟
yāo pì
邀请;招请。 《新唐书·石洪传》:“﹝ 石洪 ﹞十餘年隐居不出,公卿数荐,皆不答。 重胤 镇 河阳 ,求贤者以自重……乃具书币邀辟, 洪 亦谓 重胤 知己,故欣然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