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辞而別
bù cí ér bié
辞,告辞。别,离别。指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 七辞
qī cí
即七体。
- 衆口一辞
zhòng kǒu yī cí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宋 欧阳修 《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明史·刑法志三》:“今 直 镇 大同 ,京城众口一辞,皆以革去西厂为便。”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隋书炀帝放萤事》:“沿及 五季 宋 初,众口一辞,萤苑遂为 扬州 故实。” 夏衍 《读<关汉卿>杂谈历史剧》:“ 田汉 同志的《关汉卿》是一出好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烈,这一点几乎是众口一辞。”
- 一代辞宗
yī dài cí zōng
一个时代为人所尊崇的文学家。
- 飨辞
xiǎng cí
古代祭死者时,向代表死者受祭之尸的祝告之辞。饗,通“ 享 ”。
- 辞节
cí jié
辞节就是告别一个节日,要通过一些习俗。
- 集辞
jí cí
犹成文。
- 错辞
cuò cí
谓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错,通“ 措 ”。
- 曲辞
qǔ cí
1.亦作“ 曲词 ”。邪僻之词;阿谀之词。《后汉书·袁谭传》:“何意凶臣 郭图 ,妄画蛇足,曲辞諂媚,交乱懿亲。”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 2.含义隐微之词。《后汉书·方术传序》:“或开末而抑其端,或曲辞以章其义。” 3.谓隐微其词。 唐 元结 《恶曲》:“吾辈三十年,未尝曲辞以达意。”
- 题辞
tí cí
1.文体名。 标明全书要旨,并对作品表示赞许,进行评价或叙述读后感想。性质与序、跋相似,大都用韵文体裁,通常放在卷首。 2.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题写的文字。 3.泛指所写的诗文。
- 辞朝
cí cháo
辞别朝廷。
- 调辞
diào cí
修辞。
- 过辞
guò cí
亦作“ 过词 ”。过头话;过当之言。
- 颂辞
sòng cí
赞扬或祝贺的文词。
- 进辞
jìn cí
犹进言。
- 斗辞
dòu cí
亦作“鬭辞”。辩讼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