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盛顿会议
huá shèng dùn huì yì
1921-192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 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九国代表参加会议。签订了三个条约:(1)美、英、法、日《四国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并宣告英日同盟失效;(2)美、英、日、法、意《五国公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比例;(3)《九国公约》,是帝国主义共同掠夺中国的条约,打破了战后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这次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会议
huì yì
1.集合三人以上相与议事,并遵循一定的议程,所举行的一种集会 2.商讨并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设机构或组织 3.特指基督教会主教及其他领导人讨论并解决教义、教会管理、教规和其他问题的一种集会
- 恐遭物议
kǒng zāo wù yì
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 谳议
yàn yì
议处案件。
- 磋议
cuō yì
商谈;协议。
- 姗议
shān yì
诽议。
- 驳议
bó yì
1.对别人主张、建议进行辩驳(多指书面的) 2.驳斥别人时提出的意见(多指书面的) 3.臣属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多指在书中驳斥别人的意见。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
- 创议
chuàng yì
1.首次提议 2.倡导建议
- 议准
yì zhǔn
审议核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原来前回那 江寧 藩臺升了 安徽 抚臺,未曾交卸之前数天,就把 继之 请补了 江都县 ,此时部覆回来议准了。” 梁启超 《读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而此自治预算,所最重要者为諮议局之决议,议准之后,循例报部,部若不驳,即生效力。”
- 议决案
yì jué àn
经会议正式讨论通过并作成书面文字记录在案的事项,称“议决案”。
- 自报公议
zì bào gōng yì
自己报名,或报出自认的等级、数字等情况,由群众讨论、评议
- 波茨坦会议
bō cí tǎn huì yì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 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联合国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 书面复议
shū miàn fù yì
以书面形式进行重新审查。
- 议论纷纭
yì lùn fēn yún
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谚议
yàn yì
与论。
- 宏议
hóng yì
意为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