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桀虏
jié lǔ
凶恶的人。
- 亡虏
wáng lǔ
逃亡的罪人。
- 生虏
shēng lǔ
俘虏。
- 戎虏
róng lǔ
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唐 温庭筠 《伤温德彝》诗:“昔年戎虏犯 榆关 ,一败 龙城 匹马还。”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戎虏乱中夏,星歷一周天。”
- 徒虏
tú lǔ
犹徒奴。
-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lǔ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俘虏。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 系虏
xì lǔ
掳获;俘获
- 抄虏
chāo lǔ
抢劫虏掠。
- 边虏
biān lǔ
1.与敌人相邻近。《南齐书·萧昭胄传》:“以封境边虏, 永元 元年,改封 巴陵王 。” 2.边寇;边敌。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开平王祠》:“或传边虏尝目 昌平 为 杨王 。”
- 老虏
lǎo lǔ
詈词。犹老奴。
- 索虏
suǒ lǔ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 北朝 的蔑称。 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宋书》有《索虏传》。后亦用以称其他少数民族。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 江左 既承正朔,斥彼 魏胡 。故 氐 羌 有録,索虏成传。”《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 宋 魏 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 注:“索虏者,以北人辫髮,谓之索头也。”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 章炳麟 《箴新党论》:“索虏入 关 以后,党人已絶,而臭味所遗,百年未艾。”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 越 人于是得三大自由,以更生于 越 ,索虏则负无量罪恶,以底于亡。”参见“ 索头 ”。
- 穷虏
qióng lǔ
犹言亡国奴。
- 囚虏
qiú lǔ
1.罪犯与俘虏。 2.指俘虏。
- 剽虏
piāo lǔ
掳掠。
- 人虏
rén lǔ
俘虏。
- 征虏亭
zhēng lǔ tíng
亭名。在今 江苏省 江宁县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