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素著
wēi wàng sù zhù
威望:威信,声望;素:一向;著:明显。 一向很有威望。
- 见微如著
jiàn wēi rú zhù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著书
zhù shū
撰写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 尹喜 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 老子 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贄 居 忠州 十餘年……避谤不著书,习医方。”《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庄尚志 ﹞此时已将及四十岁,名满一时。他却闭户著书,不肯妄交一人。” 冰心 《空巢》:“你退休了,正可以得闲著书了。”
- 水中著盐
shuǐ zhōng zhuó yán
比喻不着痕迹。
- 专著
zhuān zhù
专题论著
- 著述等身
zhù shù děng shēn
著述:编写的著作。 写的书摞起来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极多。亦作“著作等身”。
- 著作权法
zhù zuò quán fǎ
也称“版权法”。国家关于确认和保护著作人和其他著作权所有者的著作权权利的法律。是因创作、传播和使用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内容包括著作权主体、著作权客体、著作权内容、著作权限制、著作权继承和转让、侵犯著作权的处罚等。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是英国于1710年颁布的《安妮女王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9月7日通过,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 撰著
zhuàn zhù
1.写作;著作。 2.指修史的职司。 3.撰著。
- 执著
zhí zhuó
即执着。 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
- 著作郎
zhù zuò láng
官名。 三国魏明帝始置,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其属有著作佐郎(后代或称佐著作郎)﹑校书郎﹑正字等。晋元康中改属秘书省,称为大著作。唐代主管著作局,亦属秘书省。宋元因之,惟宋别有国史院,故著作郎仅参与汇编"日历"(每日时事)等。明代废。亦省称"著作"。
- 彰明较著
zhāng míng jiào zhù
彰、明、较、著:都是明显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很容易看清。
- 著录
zhù lù
载录;记述收录
- 论著
lùn zhù
1.亦作“ 论箸 ”。 2.论议和著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稍定 汉 诸仪法,皆 叔孙生 为太常所论箸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三书》:“所云‘读《礼》,因欲有所论著’,顷尝为 介甫 言,亦有此意。” 清 戴名世 《九科大题文序》:“其为学者分别邪正,讲求指归,由俗儒之讲章而推而溯之,至於 程 朱 之所论著。” 3.带有研究性的著作。 唐 权德舆 《<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前此论著,别为篇第;后此者方紬怀仙章句,而不復赋人间之事矣。” 明 李贽 《<焚书>自序》:“今既刻《説书》,故再《焚书》亦刻,再《藏书》中一二论著亦刻。” 徐特立 《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 毛主席 的论著就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 化的典型。”
- 著魔发狂
zhù mó fā kuáng
佛教术语。
- 原著
yuán zhù
1.最初的著作(对译本、缩写本、删节本、改编本而言) 2.原作,艺术家独立思考或自发的作品
- 众著
zhòng zhù
亦作“眾箸”。 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