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耻愧
chǐ kuì
羞愧。
- 耻心
chǐ xīn
亦作“耻心”。 知耻之心。
- 引耻
yǐn chǐ
谓引以为耻。
- 诟耻
gòu chǐ
1.亦作“ 詬耻 ”。耻辱。《左传·哀公二年》:“今 郑 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詬耻,在此行也。” 唐 柳宗元 《上湖南李中丞干廪食启》:“ 董生 曰:‘明明求财利,唯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是皆詬耻之大者,而无所避之,何也?” 清 唐才常 《上欧阳中鹄书》之四:“ 谭大中丞 因去岁 中 日 衅起,大蒙詬耻,遂思广储武备,奏请 武昌 添设枪礮局。” 2.见“ 詬耻 ”。
- 垢耻
gòu chǐ
犹耻辱。
- 三患五耻
sān huàn wǔ chǐ
“三患五耻”是儒家关于“君子”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对我们今天的修身和实践都是具有参照价值的。
- 罍耻
léi chǐ
1.语本《诗·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罍、缾皆盛水器,罍大而缾小。罍尚盈而缾已竭,喻不能分多予寡,为在位者之耻。后多用以指因未能尽职而心怀愧疚。 清 王夫之 《显考武夷府君行状》:“鲜民罍耻之年,正故国天崩之日。” 2.谓饮酒至尽,酒器皆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阴注阳受》:“其人以巨杯引满而饮,寝少顷而觉,觉而復饮。暨罍耻,即整衣冠北望而拜。”参见“ 缾竭罍耻 ”。
- 笑耻
xiào chǐ
1.见“笑耻”。 2.亦作“笑耻”。鄙视和嘲笑。
- 滥竽自耻
làn yú zì chǐ
没有真才实学却占了一席之位,自己感到有愧。
- 振耻
zhèn chǐ
除去耻辱。
- 宿耻
sù chǐ
旧耻;积年的耻辱。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道祐有德兮, 吴 卒自屠。雪我王宿耻兮,威振八都。”《后汉书·班超传》:“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讎。”《旧唐书·房玄龄传》:“未经旬月,即拔 辽东 ,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雪往代之宿耻,掩 崤陵 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
- 西缶雪耻
xi fǒu xuě chǐ
比喻折服强敌,为国雪耻。
- 耻商
chǐ shāng
让人感觉羞耻的度。
- 卑劣无耻
bēi liè wú chǐ
贬义词。形容品质恶劣,不知羞耻。
- 仇耻
chóu chǐ
1.痛恨蒙受耻辱。 2.仇恨和耻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烈士吴樾君意见书》:“进则不能为祖国洗濯仇耻,退亦不克得满洲信任。”
- 君子耻之
jūn zǐ chǐ zhī
君子耻之出自《孟子》,有强调务本求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