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老四严
sān lǎo sì yán
缩略语。“三老”指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指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最初由会战于 大庆油田 的人所提出。
- 三老
sān lǎo
1.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 秦 ,復立 楚 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 閎 为郡三老。” 2.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詔尊太傅 燕公 为三老。”参见“ 三老五更 ”。 3.东汉 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 琅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众百餘人转入 太山 ,自号三老。”《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元年》:“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4.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杜预 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黄庭内景经·脾部》:“注念三老子轻翔。” 梁丘子 注:“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 6.柁工。 唐 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注:‘三老,捩船者,长年,开头者。’” 宋 陆游 《入蜀记》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 清 沉受宏 《九龙滩》诗:“长索条分众揽舟,独把操篙付三老。” 7.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老》谓 文彦博 、 张方平 、 范镇 为国之三老, 傅尧俞 、 范纯仁 、 刘挚 为 和州 三老。《元史·张德辉传》:“﹝ 张德辉 ﹞与 元裕 、 李冶 游 封龙山 ,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 唐时升 ﹞与里人 娄坚 、 程嘉燧 并称曰‘练川三老’。” 8.泛指有声望的老人。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六吟·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 黎丘老丈
lí qiū lǎo zhàng
困于假象、不察真情陷入错误的人
- 七老八十
qī lǎo bā shí
形容年纪很大。
- 老复丁
lǎo fù dīng
谓年老而复壮盛。犹言返老还童。一说,家有年高者,则免除其子孙的赋役。《急就篇》卷四:“长乐无极老復丁。” 颜师古 注:“击壤行歌,喜宽政也。老復丁者,家有高年,则蠲其子孙免赋役也。” 王应麟 《困学纪闻·小学》:“ 颜氏 解为蠲其子孙之役,非也,即《参同契》所谓‘老翁復丁壮’。” 宋 朱熹 《次亭字韵诗呈秀野文兼简王宰》之一:“人言洞里春常在,自庆樽前老復丁。”
- 丁老
dīng lǎo
道教语。称心之神。因心属丁火,故称。
- 老天隔不了一层纸
lǎo tiān gé bù liǎo yī céng zhǐ
谓老天爷洞察一切,可以作福降祥。
- 天不慭遗一老
tiān bù yìn yí yī lǎo
慭:愿;遗:留。 天老爷不愿意留下这个老人。常用作对老人的哀悼之词。
- 天不憗遗一老
tiān bù yìn yí yī lǎo
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
- 一老一实
yī lǎo yī shí
完全老实。
- 六一老
liù yī lǎo
对 六一居士 的尊称。
- 老鼻子
lǎo bí zi
〈方〉可多了;多得很
- 黑老乌
hēi lǎo wū
乌鸦。
- 老骨头
lǎo gǔ tou
老年人自称的谦词。 唐 郫城令 《示女》诗:“深宫富贵事风流,莫忘生身老骨头。”《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大爷不用着急,靠我一个人,挺着这把老骨头,也送你到 淮安 了。”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 张拴 他爹临死时对 张拴 说:‘早晚咱有地,再埋我这老骨头。’”
- 颓老子
tuí lǎo zi
犹老朽。
- 黄面老子
huáng miàn lǎo zi
犹言黄面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