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科
qī kē
指应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 十一门科
shí yī mén kē
观无量寿经九品之义,于其文前定九品之通科十一门。又作十一门义。即:总明告命。
- 科级处级
kē jí chǔ jí
简单大方。
- 齿菌科
chǐ jūn kē
齿菌科真菌地生或生于腐殖质上,世界分布。
- 科斗籍
kē dòu jí
古文经籍。
- 童子科
tóng zǐ kē
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宋史·选举志二》:“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文献通考·选举八》:“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亦省称“ 童科 ”。 陈衍 《元诗纪事·黎崱》:“ 崱 字 京高 ,号 东山 , 安南 人,九岁试童科。”
- 连科
lián kē
1.谓科举考试连续中式。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连科者进速,累捷者位高。”《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 郭梓 领命,昼夜兼行,赶到 韶州 ,报知母亲説:‘父亲已连科中了进士。’” 2.指连续几届科试。 清 蒲松龄 《求科试广额呈》:“往年旧额取至五十餘名,自 康熙 年减至三十五名,遂使闔邑人才,半阻於进取,连科甲第,多出於遗才。”
- 科髻
kē jì
犹科头。
- 科令
kē lìng
法令;律条。
- 科藤
kē téng
藤之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
- 荣科
róng kē
对科考的美称。
- 科聘
kē pìn
征辟聘请。
- 科折
kē shé
唐 宋 时代征收赋税,实行权宜折变之法,许以物折物、以物折钱或以钱折物,称为“科折”。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夏绢和买,已非正赋,復有军衣和买;糯米科折,止为省务,復有覆纽价钱。”《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三十年﹞五月,詔:‘ 温 、 台 、 处 、 徽 不通水路,其二税物帛,许依折法以银折输,数外妄有科折,计赃定罪。’”《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四年》:“夏四月,甲申,禁 福建 、两 浙 州县科折盐酒。”
- 诸科
zhū kē
1.唐 代对科举考试常科中所有科目的总称。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2.北宋 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 南宋 尽废诸科,科举常选仅进士一科。《宋史·选举志一》:“ 宋 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癸巳,御 崇政殿 ,试礼部奏名进士及明经、诸科及特奏名进士、诸科。”
- 録科
lù kē
清 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明 陈子龙 《直纠大贪疏》:“童生之入学及诸生之补廪録科,皆有定价。”《儒林外史》第七回:“次年録科,又取了第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其歷考上中等者咨送院试,考取后名曰艺生,俟大比之年咨送京都大学堂録科。”
- 贵科
guì kē
指进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