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黪
huī cǎn
亦作“ 灰惨 ”。 暗灰色。
- 灰榇
huī chèn
亦作“ 灰儭 ”。 骨灰盒。
- 死灰槁木
sǐ huī gǎo mù
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 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
- 灰念
huī niàn
犹灰心。
- 心灰
xīn huī
1.佛教语。心上的尘埃。指心中的世俗杂念。 2.谓心如死灰。极言消沉。
- 灰律
huī lǜ
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 灰布
huī bù
油漆打底的用料;油灰。
- 寒灰更然
hán huī gèng rán
比喻重获生机。然,同“燃”。
- 寒灰
hán huī
1.犹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三国志·魏志·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於寒灰之上,生华於已枯之木。” 金 元好问 《甲午除夜》诗:“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復燃。”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这笑容使我想到一盆雪白的寒灰,煨着晕红的烬余的炭火,用它最后的生命在向人输温送暖。” 2.比喻不生欲望之心或对人生已无任何追求的心情。 五代 齐己 《答无愿上人书》诗:“ 郑生 驱蹇 峴山 迴,传得 安公 好信来。千里阻修俱老骨,八行重叠慰寒灰。” 宋 陆游 《余年四十六入峡忽复二十三年感怀赋长句》:“已把痴顽敌忧患,不劳团扇念寒灰。” 明 唐顺之 《与尚仰山巡按书》:“况今縗絰纔终,哀魂未返,兼之年过五十,老丑尽见,寒灰槁木,久甘不齿於人羣;束带整冠,岂宜再尘於仕路。” 3.指尸体或棺椁年久朽烂化成的泥土。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八:“昔时 闽 越 王,宫闕列高臺。今日重泉下,玉槨化寒灰。” 4.谦辞。谓己无用。 唐中宗 陆景初 等《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帝歌难续仰昭回,微臣捧日变寒灰。” 唐 杨汝士 《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 5.指葭灰。古人烧苇膜成灰。分置十二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节候。某一节候至,相应律管中的葭灰即自行飞出。 唐 元稹 《春六十韵》:“节应寒灰下,春生返照中。未能消积雪,已渐少回风。”
- 灰寂
huī jì
死寂如灰。
- 心字成灰
xīn zǐ chéng huī
形容心如死灰,伤心已极。
- 死灰复然
sǐ huī fù rán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灰化层
huī huà céng
二氧化硅富集无结构灰白色的土层
- 灰僇
huī lù
1.亦作“灰戮”。古代对烧灰违时有妨农事的人处以刑戮。 2.泛指杀身。
- 灰灭无余
huī miè wú yú
比喻人或物已经不复存在。
- 灰身粉骨
huī shēn fěn gǔ
犹言粉身碎骨。 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