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杖
zhì zhàng
1.哀杖。 2.刑杖。
- 乡杖
xiāng zhàng
《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 明 唐顺之 《希周兄八十》诗:“三十年前事未遥,兄时乡杖我垂髫。”
- 杖乡
zhàng xiāng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
- 耕牛为主遭鞭杖
gēng niú wéi zhǔ zāo biān zhàng
民间传说:一位牧童在牧牛时睡着了,这时来了一只虎,牛急忙用角触醒牧童,牧童反以为扰了自己的清梦,怒而将牛鞭打。在 元 杂剧中,常作为恩将仇报的典实引用。
- 杖督
zhàng dū
谓受杖刑处罚。
- 颤杖
chàn zhàng
小鼓槌。
- 棰杖
chuí zhàng
1.犹棍棒。 2.箠杖: 3.棍棒。 4.用棍棒拷打。
- 杖扑
zhàng pū
杖打,拷打。
- 掷杖成龙
zhì zhàng chéng lóng
后以之为典,借指还乡。
- 杖屦往还
zhàng jù wǎng huán
谓老年人交情密切,时相往来。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此行决往 常州 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屨往还,乐此餘年。”
- 杖屦
zhàng jù
1.手杖与鞋子。 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3.拄杖漫步。
- 杖锡客
zhàng xī kè
外地来的游方僧。
- 览图禁杖
lǎn tú jìn zhàng
本则。
- 竹杖化龙
zhú zhàng huà lóng
比喻得道成仙,亦借指仙人道者
- 化杖
huà zhàng
1.亦作“化仗”。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 2.后汉费长房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长房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长房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长房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长房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
- 定光佛杖
dìng guāng fó zhàng
即佛面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