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斩平
zhǎn píng
极为平整。
- 斩尽杀絶
zhǎn jìn shā jué
全部杀尽。《西游记》第五三回:“我本待斬盡殺絶,争奈你不曾犯法;二來看你令兄 牛魔王 的情上。”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第二场:“据这样看来, 高丽王 似乎也做过了火,为什么一来总是那样斩尽杀绝?” 魏巍 《前进吧--祖国!》:“他就站在这道长城上,打击着、折磨着那些还没有斩尽杀绝的野兽。”
- 要斩
yào zhǎn
古代的一种酷刑。 以斧砧断人之腰。
- 斩头求活
zhǎn tóu qiú huó
砍掉脑袋,欲求活命。比喻荒谬、愚蠢。
- 斩马剑
zhǎn mǎ jiàn
为宫廷御昨器物
- 斩刈
zhǎn yì
1.砍伐。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兵燹后,寿藤古木斩刈无存。” 2.斩杀。《孔子家语·六本》:“斩刈黎民,如草芥焉。”《金史·移剌成传》:“以所部护粮赴 扬州 ,敌兵乘夜来攻, 成 整兵奋击,斩刈甚众。” 清 黄宗羲 《通议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汩没於奴隶。” 3.断绝;灭绝。《左传·昭公二十年》:“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 汉 焦赣 《易林·坤之蛊》:“斩刈宗社,失其邦国。”
- 快刀斩麻
kuài dāo zhǎn má
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 同“快刀斩乱麻”。
- 俘斩
fú zhǎn
1.俘获斩杀。《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 乌孤 进攻,拔之, 飢 单骑奔 浇河 ,俘斩数万。” 2.指被俘获斩杀的人。《宋史·太宗纪二》:“戊戌, 峡路 行营破贼于 广安军 ……又破于 合州 西方溪 ,俘斩甚众。”
- 快刀斩乱丝
kuài dāo zhǎn luàn sī
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同“快刀斩乱麻”。
-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àn,bù zhǎn lái shǐ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肃 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瑜 曰:‘斩使以示威。’”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古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老汉若怕你杀也不来了。”
- 一斩齐
yī zhǎn qí
平齐;整齐。
- 斩木橿子
zhǎn mù jiāng zǐ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消肿。
- 麤缞斩
cū shuāi zhǎn
古代丧服的一种。《左传·襄公十七年》:“ 齐 晏桓子 卒, 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 杜预 注:“斩不缉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 杨伯峻 注:“麤縗斩,即粗布之斩衰。縗同衰。古代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
- 跋队斩
bá duì zhǎn
唐 末 朱全忠 在藩镇时所用的一种军法。 跋,通“ 拔 ”。《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初,帝在藩镇,用法严,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跋队斩,士卒失主将者,多亡逸不敢归。”
- 斩杀线
zhǎn shā xiàn
这个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起源于魔兽世界,在怪物血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可对其释放斩杀类技能,故称斩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