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政碑
dé zhèng bēi
旧时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碑石。
- 政德
zhèng dé
1.政事和德行。《左传·昭公四年》:“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亡於不暇。” 2.端正的德行。《孔子家语·入官》:“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风,教义穷於足跡。”
- 循政
xún zhèng
善政。
- 御政
yù zhèng
指天子统理国政。
- 徒政
tú zhèng
语本《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后因以空有好心而无善法之政为“徒政”。
- 役政
yì zhèng
1.犹政役,赋役。政,通“征”。 2.指有关兵役之政务。
- 政役
zhèng yì
1.政事役使。 2.赋税和劳役。政,通“征”。
- 当政
dāng zhèng
执掌政权;把持政权
- 归政
guī zhèng
①交还政权;②指将政权移交他人
- 强政
qiáng zhèng
猛急的政令。 清 龙启瑞 《跋<苏明允集>后》:“有饿而僵於市者,立与之饱食亦毙。非……食之不可起饿,而用之者过於急也。以强政矫弱,弊也何以异此?”
- 弛政
chí zhèng
除去苛政。
- 政治模式
zhèng zhì mó shì
是对具体政治现象的抽象理论概括。
- 政荒民弊
zhèng huāng mín bì
政治荒废,百姓劳困
- 弊政
bì zhèng
损害公益的政治措施
- 弃矛从政
qì máo cóng zhèng
矛,是武器,喻指武;而政,是指政治,喻指文。弃矛从政的意思大致就是,弃武从文,放弃武官职位,走向文官的道路,与“投笔从戎”基本相反。
- 异政
yì zhèng
1.各自为政。《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江山之外,异政殊俗。” 清 王夫之 《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而若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 2.不同往常的政令措施。《东观汉记·张湛传》:“﹝ 湛 ﹞为光禄大夫,数正諫威仪不如法度者。 湛 常乘白马,帝每有异政,輒曰:‘白马生且復諫矣。’”《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显宗 器重 兴 ,每有异政,輒乘驛问焉。” 3.优异的政绩。《孔丛子·执节》:“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 卫 ,未闻异政。”《北史·刘权传》:“及至 南海 ,甚有异政。”《宋史·太祖纪一》:“詔诸道长贰有异政,众举留请立碑者,委参军验实以闻。”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诗之三:“此地宦蹟多,异政丹青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