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觝角戏
dǐ jiǎo xì
即角抵戏。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禅虚寺》:“有羽林 马僧相 善觝角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賁 张车渠 掷刀出楼一丈。”亦省称“ 觝戏 ”。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又令试觝戏, 仓龙 ( 富仓龙 )等亦不利。独 五千 ( 冯五千 )胜之,十万之众,为之披靡。”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朝廷以觝戏愚北卤,信有之矣。”参见“ 角2抵戏 ”。
- 唱独角戏
chàng dú jiǎo xì
比喻只由一个人做某件事情
- 变戏法
biàn xì fǎ
表演障眼术的花招;表演身手灵巧的绝技
- 戏剧
xì jù
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的总称
- 击鼓戏民
jī gǔ xì mín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 戏具
xì jù
1.赌具和游戏用具的统称。 2.演戏的道具。
- 师公戏
shī gōng xì
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 广西 的 河池 、 宜山 、 贵县 一带。 清 同治 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 安徽 、 陕西 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 贵州 、 四川 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 髦儿戏子
máo ér xì zǐ
指髦儿戏的演员。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贵族的士大夫在自己家里养着一班髦儿戏子或者像姑戏子。” 夏衍 《鲁迅与电影》:“但是在五六年之前,情况就和现在两样,‘影戏’这种‘娱乐品’,完全是‘文化人’注意圈外的存在,电影演员自然也只有‘文明戏子’和‘髦儿戏子’相仿的身分。”
- 脸戏儿
liǎn xì ér
指鞋面子。
- 儿戏
ér xì
原义为儿童游戏。比喻处事轻率,不严肃
- 做戏文
zuò xì wén
演戏。鲁迅 《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赛会做戏文,香市看娇娇,正是‘古已有之’的把戏。”
- 交线戏
jiāo xiàn xì
两人用一条线绕在手指上轮番挑出各种花样的一种游戏。
- 五音戏
wǔ yīn xì
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济南 、 淄博 一带,由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由五个人演出,故名“五人戏”,后称“五音戏”。
- 泼胡王乞寒戏
pō hú wáng qǐ hán xì
即泼寒胡戏。
- 跟头戏
gēn tou xì
指以头竖地倒挺翻身的杂技。
- 肩膀戏
jiān bǎng xì
肩膀戏又称肩头坪,是福建省沙县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