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德
ràng dé
1.逊让于有德之人。语本《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蔡沉集传:“让于有德之人也。”北周庾信《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白环表让德之符,玄珪告成功之瑞。”倪璠注引《帝王世纪》:“西王母慕舜之德,来献白环。” 2.将自己的德行归功于他人。 3.谦让的品德。
- 道德认识
dào dé rèn shi
- 德言工貌
dé yán gōng mào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
- 德言工容
dé yán gōng róng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 言德
yán dé
用语言来阐扬德教。
- 德言
dé yán
1.德教;合乎仁德的言论。 2.指妇德,妇言。参见“德言容功”。
- 女德
nǚ dé
1.犹妇德。旧指妇女应具备的品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国语·晋语八》:“昼选男德以象穀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 南朝 齐 王融 《永嘉长公主墓志铭》:“肃穆妇容,静恭女德。” 2.女色。《史记·晋世家》:“ 重耳 爱 齐 女,毋去心…… 齐 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汉书·杜周传》:“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女德不厌,则寿命不究於高年。” 颜师古 注:“女德不厌,言好色之甚也。”《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盘于游田,耽于女德,三代之亡恒必由此。” 3.尼姑。《宋史·徽宗纪四》:“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 奥德赛
ào dé sài
- 道德观念
dào dé guān niàn
指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 是道德意识最基本的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
- 观德
guān dé
观察德行。
- 见德
jiàn dé
1.受到恩德;感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江夏太守河内赵仲让》:“君子之仕,行其道也。民未见德,唯诈是闻。”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臣之子愚,谓 知古 见德必容其非。” 2.恩遇自己。《史记·苏秦列传》:“初, 苏秦 之 燕 ,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徧报诸所尝见德者。” 3.显现恩德。《书·立政》:“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孔颖达 疏:“见其圣德於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处比户可封之世,难於售恩;当民穷财尽之秋,易於见德。”
- 至德要道
zhì dé yào dào
最美好的道德和最精要的道理。《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唐玄宗 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邢昺 疏:“言先代聖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約之道,以順天下人心而教化之。”《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从诲》:“ 敏 ( 田敏 )以印本五經遺 從誨 , 從誨 謝曰:‘予之所識不過《孝經》十八章爾。’ 敏 曰:‘至德要道,於此足矣。’” 章炳麟 《检论·商鞅》:“昔者, 蜀 相行 鞅 術,至德要道弗踣焉。”
- 夷德
yí dé
1.谓夷人之性。 《左传·定公四年》:“夷德无厌,若邻於君,疆埸之患也。”《左传·哀公十三年》:“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 2.常德。《逸周书·武穆》:“揆民之任,夷德之用。” 孔晁 注:“夷,常。”
- 德胜头迴
dé shèng tóu huí
德,通“得”。迴,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 怀德畏威
huái dé wèi wēi
怀德:心中怀有感恩戴德之情。 指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激而又惧怕其威严。
- 畏威怀德
wèi wēi huái dé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