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学
lǜ xué
1.古代传授法律知识的学校。 晋 始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 后秦 姚兴 设律学于 长安 ,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 隋 律学隶大理寺, 唐 宋 律学隶国子监。《晋书·石勒载记下》:“参军 续咸 、 庾景 为律学祭酒。”《新唐书·百官志三》:“﹝律学﹞律令为顓业,兼习格式法例。 隋 ,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 武德 初,隶国子监。”《宋史·选举志三》:“律学。国初置博士,掌授法律。 熙寧 六年,始即国子监设学,置教授四员。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各处一斋。” 2.法律学科。 南朝 梁 沉约 《援蔡法度廷尉制》:“ 郭恭 以律学通明,仍业司士。”
- 婆律
pó lǜ
香名。 即龙脑香,亦名冰片。
- 斛律姓
hú lǜ xìng
斛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 急急如律令
jí jí rú lǜ lìng
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
- 如律令
rú lǜ lìng
谓按法令执行。
- 如律
rú lǜ
按法律从事。
- 诫律
jiè lǜ
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 律格诗
lǜ gé shī
律诗和格诗的合称。
- 杂律诗
zá lǜ shī
各种格律的诗。
- 格律诗
gé lǜ shī
诗体的一种。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因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故称格律诗。格律诗产生于 南朝 齐 ,至 唐 代发展成熟,直至近代一直为我国诗坛的主要诗体。因其区别于古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 小律诗
xiǎo lǜ shī
绝句的别称。
- 诗律
shī lǜ
诗的格式和韵律
- 律诗
lǜ shī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
- 试律
shì lǜ
1.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以律义为内容出试题,叫“试律”。《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宋史·选举志一》:“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復帖经。” 2.即试帖诗。 严复 《救亡决论》:“超俗之士,厌製艺则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 姚华 《论文后编》:“排律之长者,韵可累百,是为长排,短则六韵,试律用之。”参见“ 试帖诗 ”。
- 词律
cí lǜ
1.文词的格律。 2.词的格律。
- 法律意识
fǎ lǜ yì shí
重视、遵守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观念。 主要反映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评价。表现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