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大同,存小异
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
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 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 名同实异
míng tóng shí yì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 同源异流
tóng yuán yì liú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 同病异治
tóng bìng yì zhì
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
- 树同拔异
shù tóng bá yì
指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 异名同实
yì míng tóng shí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 同牀异梦
tóng chuáng yì mèng
同“ 同床各梦 ”。清 钱谦益 《玉川子歌》:“同牀异梦各不知,坐起问景终谁是。”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 宋其文 要他和 江菊霞 筹划棉纺全业联营的事,两个人同床异梦,各有各的打算。”《收获》1981年第5期:“本人与某君性格不合,生活异趣,结婚十年来,同床异梦,感情有如冰炭。”
- 异路同归
yì lù tóng guī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同门异户
tóng mén yì hù
名义一样,实质不同。
- 方土异同
fāng tǔ yì tóng
方土:指各地地形、物产、风俗、人情。各地地形、物产、风俗、人情的不同。 出处:《晋书·王浑传》:“可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 同异
tóng yì
1.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 2.相同与不同。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4.谓差异,不同。 5.异议。亦指立异议。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 异同
yì tóng
1.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不一样,不一致
- 离坚合异
lí jiān hé yì
先 秦 “离坚白”和“合异同”两大哲学命题的并称。比喻善辩、诡辩。语出《鲁连子》:“ 齐 辩士 田巴 ,服 徂丘 ,议 稷下 ,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沉鬱淡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 宋 王禹偁 《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不离坚合异以侈其言,不乱常变古以施其政。”参见“ 离坚白 ”。
- 合同异
hé tóng yì
战国 惠施 学派的基本观点。 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是相对的,强调差异之中有同一,并以“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命题来进行论证,对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夸大了概念的同一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别,因而导致相对主义的错误。
- 合异
hé yì
1.聚合不同者。 2.指战国名家惠施的“合同异”之说。详“合同异”、“合异离坚”。
- 叹异
tàn yì
1.赞叹诧异。《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勑制僮御,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咸叹异焉。” 唐 戴君孚 《广异记·崔日用》:“衙毕,使奴取诸寺长生猪。既至,或跛或眇,不殊前见也,叹异久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大郎又説着大士梦中诗四句,举家叹异。” 2.惊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行修 疑道做梦,却有老人尚在可证。老人当即辞 行修 而去, 行修 嘆异了一番。” 清 王韬 《淞隐漫录·海外壮游》:“至操陆兵,悉以新制神枪,一军齐放,有若万道火龙。生观之,不胜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