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廕覆
yìn fù
犹荫庇。
- 补廕
bǔ yìn
对因故而被取消的荫封予以补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勋戚·陆炳恤典》:“时 新郑 於 王俊民 补廕、 唐枢 復官事,抗疏力争,谓初年用事之臣,凡先帝所斥者,尽褒显之,几同 武王 反 商 。”
- 袭廕
xí yìn
1.见“袭荫”。 2.封建时代,子孙承继先祖的官位爵号。
- 廕干
yìn gàn
阴干。 置物于通风而不直接承受阳光处,使渐渐干燥。
- 廕袭
yìn xí
袭承先辈相应的爵位。
- 廕授
yìn shòu
子弟承荫而被授以官职。
- 遮廕
zhē yìn
犹庇护。
- 廕庇
yìn bì
遮蔽;庇护。后专指子孙因先世勋爵而受封、入仕。
- 庇廕
bì yìn
1.亦作“ 庇荫 ”。 2.遮蔽。《国语·晋语九》:“木有枝叶,犹庇廕人,而况君子之学乎?”《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汉 郑玄 笺:“其叶又茂盛,可以庇荫人。”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 洛阳 丘墟,靡所庇荫。” 3.庇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 唐 白居易 《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诗:“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传谁庇廕谁?”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讽切》:“ 贺 素詼谐,应声答曰:‘ 知章 蒙相公庇荫不少。’” 明 李贽 《别刘肖川书》:“居家则庇荫於父母;居官则庇荫於官长;立朝则求庇荫於宰臣;为边帅则求庇荫於中官;为圣贤则求庇荫於 孔 孟 ;为文章则求庇荫於 班 马 。”《镜花缘》第三回:“自 中宗 嗣圣 元年甲申即位,赖 唐 家一点庇廕,天下倒也无事。”
- 桑廕未移
sāng yìn wèi yí
亦作“桑廕不徙”。
- 廕监生
yìn jiàn shēng
即荫生。
- 难廕生
nán yìn shēng
清 制,因公殉职的文武官员,不论爵秩,例得有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谓之“难廕生”。 《清会典事例·吏部·除授》:“难廕生録用, 康熙 三年定,三品以上廕知州,四品以下廕知县。十八年定,布、按、都三司首领,及州县佐贰六品七品官之子,准廕县丞;八品九品官之子,准廕县主簿,未入流之子,准廕州吏目。”参见“ 难廕 ”。
- 赐廕
cì yìn
亦作“ 赐荫 ”。 封建时代,因祖先的官职、功劳而赐其子孙以官爵。《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其年 天顺 爷爷正遇‘ 土木 之变’,皇太后权请 郕王 摄位,改元 景泰 。将奸阉 王振 全家抄没,凡参劾 王振 吃亏的加官赐荫。” 清 吴伟业 《鹿樵纪闻·山左二臣》:“至 福王 时,犹以不守 河 为失策,赐諡、赐祭葬而不予赐廕,尤可叹耳!”
- 难廕
nán yìn
亦作“ 难荫 ”。 清 制,凡文武官员因公殉职,则录用其子,谓之“难廕”。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雪樵总戎》:“﹝ 陈广寧 ﹞少读书,能诗, 乾隆 五十二年,得其从父 圣传 难荫,世袭云骑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绿营定世爵》:“国初定制,凡旗员阵亡者,廕以世爵; 汉 员犹沿 明 制,惟廕以难廕,官及其身而已。”
- 廕补
yìn bǔ
犹荫叙。 谓因先世荫庇补官。《新唐书·韦武传》:“年十一,廕补右千牛,累迁 长安 丞。” 宋 苏轼 《郊祀奏议》:“自后妃以下至文武官,皆得廕补亲属,非 周 礼也。”《续文献通考·选举七》:“后世廕补法行,或曰显官必公卿子弟为之,以幼习其业,熟朝廷臺阁之议;或曰骄驁不通古今,无益於民,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皆偏见耳。”
- 资廕
zī yìn
亦作“ 资荫 ”。 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但以门衰,骨肉单弱,五服之内,傍无一人,播越他乡,无復资廕,使汝等沉沦厮役,以为先世之耻。”《周书·苏绰传》:“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如有资廕不补学生应举者,请礼部不在收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