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带
guàn dài
1.帽子与腰带。 《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 宋 司马光 《晚食菊羹》诗:“归来褫冠带,杖履行东园。” 明 沉鲸 《双珠记·弃官寻父》:“今日解了冠带,扮做常人。轻囊健步,有何不可?”《老残游记》第三回:“只画了一箇人,仿佛 列子 御风的形状,衣服冠带均被风吹起。” 2.戴帽子束腰带。《战国策·楚策一》:“ 秦王 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先生﹞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红楼梦》第六二回:“ 寳玉 清晨起来,梳洗已毕,便冠带了。” 3.指装束,打扮。《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楚 阵 韩员 打扮虎皮磕碯……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 杀虎壮士 。” 4.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韩非子·有度》:“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带之国。” 宋 洪迈 《容斋四笔·饶州风俗》:“ 宋 受天命,然后七 闽 、二 浙 与 江 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引《宣布满清皇室罪状檄》:“山河依旧,先人之庐墓可亲;冠带奚存,九世之仇讎宜復。” 5.谓使习礼仪。《旧唐书·玄宗纪下》:“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冠带 月支 ,旅应騶牙之瑞,梯航日出,咸输象齿之珍。” 6.比喻封爵,官职。《战国策·魏策四》:“且夫 魏 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 秦 之强足以为与也。”《明史·唐胄传》:“遇赦復冠带,卒。” 7.指官吏、士绅。《文选·张衡<西京赋>》:“冠带交错,方辕接軫。” 薛综 注:“冠带,犹搢绅,谓吏人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晋朝 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宋 叶适 《北村记》:“相为市者,皆鱼虾之友,菱芡之朋,而冠带车马之来絶矣。” 明 张煌言 《祭延平王文》:“中原冠带,夹道壶浆。” 8.指男子。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盈盈弱女,僭称冠带之雄。渺渺丈夫,反袭裙釵之饰。”
- 衣不解带
yī bù jiě dài
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多指对长辈)。
- 不绝如带
bù jué rú dài
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带子一样。
- 带挡
dài dǎng
犹搭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龟奴等辈借了债给他,就跟着伺候他,其名叫做‘带挡’。” 茅盾 《子夜》八:“那几位,都是‘带挡相帮’,我不能不拖着走。”
- 峨冠博带
é guān bó dài
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 綳带
bēng dài
1.小儿褓衣。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诗》云:‘载衣之裼。’裼即小儿褓衣,乃綳带也。” 2.包扎伤口或患处用的纱布带。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六章:“伤兵们在头部、胳膊上或腿部裹着白净的绷带。”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九章:“没有绷带,她们就把自己的被单扯了,消消毒,给战士们裹扎伤口。”
- 山河襟带
shān hé jīn dài
比喻依山绕河形势的险要,如同人身上的衣襟和腰带一样紧紧缠住。
- 分钗断带
fēn chāi duàn dài
钗分开,带断了。比喻夫妻的离别。
- 拖泥带水
tuō ní dài shuǐ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 统带
tǒng dài
1.统辖带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史致谔与法尔师德函》:“适接江苏李抚宪(李鸿章)札,所有宁波緑勇应归贵协镇统带。” 2.清末统辖一标的军官。见《清史稿·职官志六》。
- 扈带
hù dài
披带。
- 纽带
niǔ dài
指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 一衣带水
yī yī dài shuǐ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 高冠博带
gāo guān bó dài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 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 夹带
jiā dài
1.偷带,指藏入其他物品中或身上带入 2.考试时暗中携带的有关材料
- 话中带刺
huà zhōng dài cì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