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衣
shān yī
1.谓以山为衣。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松风云盖,白水山衣。贤已星陨,人没兰衰。” 2.隐居者所穿的衣服。 唐 王建 《从军后答山中友人》诗:“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 汉 臣。” 唐 黄滔 《题宣一僧正院》诗:“山衣随叠破,菜骨逐年羸。”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愧我出山来,京尘满山衣。”
- 山猪
shān zhū
1.亦作“山猪”。 豪猪的别名。 2.见“山猪”。
- 螯山
áo shān
螯山位于太白山以西,也叫西太白,是太白山的一部分。
- 景山
jǐng shān
1.大山;高山。《诗·鄘风·定之方中》:“望 楚 与 堂 ,景山与京。” 毛 传:“景山,大山。” 晋 成公绥 《啸赋》:“游崇岗,陵景山,临巖侧,望流川。” 2.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师县 南。《诗·商颂·殷武》:“陟彼 景山 ,松柏丸丸。” 朱熹 集传:“ 景 ,山名, 商 所都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经 通谷 ,陵 景山 。” 3.山名。在 北京市 。又名 万岁山 、 煤山 。系人工堆积而成。有五峰,东西排列,各建琉璃瓦亭。 明 末, 李自成 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 北京 时, 崇祯帝 自缢于山东麓。解放后辟为景山公园。
- 耆山
qí shān
耆闍崛山 的简称。在中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东北,世尊说法之地。
- 胥山
xū shān
山名,相传因 伍子胥 而得名。有三:(1)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 ﹞乃自剄死。 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吴 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 胥山 。”一说 吴 阖闾 时已有 胥山 之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闔庐 之时大霸,筑 吴越城 ,城中有小城二,徙治 胥山 。”(2)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内 吴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吴山 ,《图经》云:‘ 春秋 时为 吴 南界故名。或曰以 子胥 名,譌 伍 为 吴 也。’亦名 胥山 。”(3) 浙江省 嘉兴市 张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嘉兴府》:“ 胥山 ,本名 张山 。相传 吴 使 子胥 伐 越 ,经营於此,因改今名。”
- 山毛
shān máo
山中可供食用之物。
- 鼓山
gǔ shān
- 生山
shēng shān
指有利于攻守进退的山头。
- 故山
gù shān
旧山。喻家乡。
- 湖山
hú shān
1.湖水与山峦。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唐 杜牧 《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宋 曾巩 《归老桥记》:“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赵孟頫 《钱塘怀古》诗:“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诗之一:“ 林逋 、 苏軾 俱名世,指点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裊。”
- 山龛
shān kān
山上的佛龛。
- 绵山
mián shān
亦作“緜山”。山名。在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山下有地名 绵上 ,故名 绵山 。相传 春秋 时 晋 介之推 隐此山中,故又称 介山 。
- 鹤山
hè shān
1.山名。即四川省浦江县境之白鹤山。 2.宋学者魏了翁的号。
- 黟山
yī shān
安徽 黄山 的别名。
- 转山
zhuǎn shān
是指绕过山;转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