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缫
shān sāo
即山魈。
- 山火
shān huǒ
1.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 包括撂荒、行猎等人为燃起的山火,以及雷电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山火。 2.指《易》六十四卦中的《贲》卦。因其外卦为艮,内卦为离,卦象为山、火,故名。
- 山戎
shān róng
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 北戎 , 匈奴 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 河北省 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唐 张说 《广州都督甄公碑》:“復除 夏州 都督,属 山戎 矫虔,俶扰王略。”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凯》诗:“攀崖更北走,满地皆 山戎 。”
- 楚山
chǔ shān
1.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 2.山名。即商山。在陕西省商县境。 3.泛指楚地之山。
- 山邱
shān qiū
见“ 山丘 ”。
- 篁山
huáng shān
长满竹子的山。
- 崃山
lái shān
名 邛崃山 。 在今 四川省 西部 岷江 和 大渡河 之间。
- 山车
shān chē
1.传说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则山车出现,古代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山出器车” 孔颖达 疏引《礼纬斗威仪》:“‘其政大平,山车垂鉤。’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鉤,不揉治而自圆曲。’”《太平御览》卷七七三引《孝经援神契》:“ 虞舜 德盛於山陵,故山车出。山者,自然之物也,山藏之精。”《后汉书·舆服志上》:“ 秦 并天下,閲三代之礼,或曰 殷 瑞山车,金根之色。” 刘昭 注:“ 殷 人以为大路,於是 始皇 作金根之车。 殷 曰(乘)﹝桑﹞根, 秦 改曰金根。”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 ﹞泛河沉璧,有泽马羣鸣,山车满野。”《宋书·符瑞志下》:“山车者,山藏之精也。不藏金玉,山泽以时,通山海之饶,以给天下,则山成其车。”《隋书·礼仪志五》:“玉輅,禋祀所用……昔 成汤 用而郊祀,因有山车之瑞,亦谓桑根车。” 2.一种有棚的车。《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初,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 胡三省 注:“山车者,车上施棚阁,加以綵繒,为山林之状。”《宋史·礼志十六》:“是岁,东封 泰山 ,所过州府,上御子城门楼,设山车、綵船载乐,从臣侍坐,本州父老、进奉使、蕃客悉预。”
- 山第
shān dì
山中别墅。
- 山辣
shān là
山柰的别名。
- 山栀
shān zhī
即栀子。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白色芳香,果可作染料或入药。参阅《广群芳谱·花谱十七·卮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部三·卮子》。
- 山腹
shān fù
山中腹地,山中间的部分
- 山扃
shān jiōng
指山中。
- 顽山
wán shān
指浑沦未破未被开发的山。
- 山郎
shān láng
汉 代宿卫郎。 凡能出钱供宫中财用者,则给以文书,允许出宫购物。此郎官称为“山郎”。《汉书·杨恽传》:“郎官故事,令郎出钱市财用,给文书,乃得出,名曰‘山郎’。”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山,财用之所出,故取名焉。” 王先谦 补注引 钱大昭 曰:“此郎非尚书郎,是宿卫郎。” 宋 宋祁 《直舍》诗:“有位乘轩惭野鹤,出钱邀沐羡山郎。”
- 峱山
náo shān
山东青州境内处于盆地中的一座历史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