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科
dìng kē
1.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 2.固定的科目。
- 把定
bǎ dìng
1.控制住,把握住。 2.结亲前下定礼,送信物。亦指定礼,信物。
- 肇定
zhào dìng
奠定,建立。
- 谳定
yàn dìng
判定罪名。
- 豫定
yù dìng
1.事先决定。汉 刘向 《说苑·谈丛》:“兵不豫定,无以待敌。”《后汉书·申屠刚传》:“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清史稿·礼志二》:“十月朔,颁时宪书,豫定次年耕耤吉期,下所司循用。” 梁启超 《民约论》:“故凡涉於将来之事,皆不得豫定。” 2.预先订购。 鲁迅 《集外集拾遗·<奔流>凡例五则》:“在十一月以前豫定者,半卷五本一元二角半,一卷十本二元四角,增刊不加价,邮费在内。”
- 定配
dìng pèi
1.固定配享。《宋史·仁宗纪二》:“庚子,议 太祖 、 太宗 、 真宗 庙并万世不迁;南郊升侑上帝,以 太祖 定配,二宗迭配。”《宋史·礼志二》:“七年正月,詔南郊以 太祖 定配。” 2.犹定亲。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寧可迟些,决不肯草草定配。”
- 點定
diǎn dìng
修改使成定稿。 《晋书·郭象传》:“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餘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司空 郑冲 驰遣信就 阮籍 求文, 籍 时在 袁孝尼 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宋 苏轼 《思无邪斋赞》:“此赞信笔直书,不加点定,殆是天成。” 清 陆继辂 《<七家文钞>序》:“﹝ 薛画水 ﹞因出其向所点定二子( 惲敬 、 张惠言 )之文。”
- 定陵
dìng líng
明 十三陵之一。 万历 帝 朱翊钧 和 孝端 、 孝靖 两后的陵墓。在 北京市 昌平 天寿山 。墓室由五个极其高大宽敞的石筑殿堂联结组成。前、中、后三殿及左右配殿有五重雕刻精美的石门。随葬品有金冠、龙凤冠、龙袍、谥宝、谥册、金银器、玉器、装饰品和丝织品等。经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 明 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9年辟为定陵博物馆。
- 定帖
dìng tiē
宋 代定婚时双方交换的帖子。其上写明家庭、本人及有关的详细情况。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婚娶之礼,先凭媒氏,以草帖子通於男家……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帖中序男家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第几位男,及官职年甲月日吉时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书主婚何位尊长,或入赘,明开将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俱列帖子内。女家回定帖,亦如前开写。”
- 定理
dìng lǐ
是用逻辑的方法判断为正确并作为推理的根据的真命题。
- 定约
dìng yuē
1.订约,订立条约或契约 2.约定,商定
- 营定
yíng dìng
制定。
- 补定
bǔ dìng
1.补充订立。 2.见“补绽”。
- 定策
dìng cè
1.亦作“ 定册 ”。 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汉书·韩王信传》:“﹝ 韩增 ﹞与大将军 霍光 定策立 宣帝 ,益封千户。”《汉书·赵充国传》:“与大将军 霍光 定册尊立 宣帝 ,封 营平侯 。”《旧唐书·韦嗣立传》:“以定册尊立 睿宗 之功,赐实封一百户。”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李泌 曰:‘赖陛下语臣,使 杨素 、 许敬宗 、 李林甫 之徒承此旨,已就 舒王 图定策之功矣。’” 明 李贽 《读史汇·杨廷和》:“余又怪其不能以事 康陵 者而事 永陵 也,岂其真挟定册之功,或恃 世宗 仁圣,终能听己也耶?”《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 穆宗 崩,太后定策立 德宗 。” 2.决定方略或策略。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运筹 固陵 ,定策东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庚午,帝还 越州 ,遂定策航海,乃移 四明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二十一年,定策屯田。” 3.既定的政策方略。 晋 陆机 《辩亡论》下:“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术,敦率遗典,勤民谨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 羹定
gēng dìng
谓肉已熟。
- 择定
zé dìng
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