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匹
tóu pǐ
1.牛马驴骡等大牲畜的计量单位。 2.亦作“ 头疋 ”。指牲畜。《元典章·圣政一·劝农桑》:“不以是何诸色人等,毋得纵放头疋,食践损坏桑果田禾。” 明 于谦 《备边保民疏》:“今 易州 、 蔚州 、 浑源 、 昌平 等处近边百姓,自去岁被掠人口,抢去头匹。”
- 极头麻化
jí tóu má huà
方言。谓干着急没办法。
- 教化头
jiào huà tóu
乞丐。
- 皮包骨头
pí bāo gǔ tóu
形容极端消瘦
- 包头市
bāo tóu shì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临黄河,北依大青山。蒙古语为“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1938年设市。人口1268万(1995年)。为中国华北地区牲畜、毛皮和粮食、药材的重要集散地。有著名的包头钢铁公司,为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有“草原钢城”之称。
- 包工头
bāo gōng tóu
包工的首领
- 包头
bāo tóu
1.头巾,包头的布。《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可怜 寿儿 从不曾出门,今日事在无奈,只得把包头齐眉兜了,锁上大门,随众人望 杭州府 来。”《天雨花》第十二回:“夫人忙与展去血痕,用包头扎了。”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另一个是二十馀岁的妇人,面色粗黑,头上扎一块青布包头,似是从乡下逃荒出来的样子。” 2.借指包着头巾的战士。《太平天囯歌谣·牵驴带马当包头》:“牵驴带马当包头,吃穿二字不用愁。” 3.戏曲术语。戏曲中旦行脚色头部化装的总称,包括贴片子、勒网子、梳头、上头面等。 4.戏曲术语。旦行脚色头部饰物的总称。《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当下戏子吃了饭,一个个装扮起来,都是簇新的包头,极新鲜的褶子。” 5.戏曲术语。借指旦脚演员。 清 蕊珠旧史 《京尘杂录·梦华琐簿》:“俗呼旦角曰包头。盖昔年俱戴网子,故曰包头。”
- 勾头探脑
gōu tóu tàn nǎo
探头探脑。
- 花头勇
huā tóu yǒng
指 法国 组织的洋枪队士兵。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买忒勒与史致谔函》:“本统领所带花头勇,每月薪俸等类共银七千两,係合洋一万元。”原注:“‘緑头’、‘花头’係 英 法 洋枪队简称。按 许瑶光 《谈浙》説:‘ 法国 用花布缠头, 英国 则用緑布,故人呼緑头、花头云。’”
- 勅头
chì tóu
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
- 镇神头势
zhèn shén tóu shì
即镇神头。
- 头势
tóu shì
1.情势,形势。 2.气势。
- 风头正劲
fēng tóu zhèng jìn
某件事或影响等正在强盛的时候。
- 务头
wù tóu
戏曲、说唱艺术术语,解说不一。或指曲中最紧要或最精彩、动听之句,或指曲中平、上、去三声联串之处。
- 头功
tóu gōng
第一等功
- 割头税
gē tóu shuì
指屠宰税。梁斌 《红旗谱》三二:“街上又出了一宗割头税,杀一只猪要一块七毛钱,还要猪鬃、猪毛、猪尾巴、大肠头。” 梁斌 《播火记》第二卷二二:“自从咱反割头税的时候, 贾老师 就给我们讲过,左等右等,等了多少年,才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