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券
běn quàn
契据。
- 合券
hé quàn
核验契据。
- 印券
yìn quàn
指盖有官印的凭证。
- 质券
zhì quàn
典押借贷的契券。
- 券台
quàn tái
1.堪与家术语。 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 2.墓前的祭台。
- 铁券
tiě quàn
1.即铁契。《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 ,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 ,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 台州 民 钱允一 ,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参见“ 铁契 ”。 2.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 破券
pò quàn
破钞,花钱。
- 券帖
quàn tiē
犹簿据。
- 券直
quàn zhí
券证的实际价值。
- 折券
zhé quàn
毁弃债券,不再索取
- 券马
quàn mǎ
宋 时朝廷从边境收购马匹的一种方式。 宋 欧阳修 《论监牧札子》:“若国家广捐金帛,则券马利厚,来者必多。”《宋史·兵志十二》:“凡收市马, 戎 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芻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曰券马。”
- 金券
jīn quàn
1.铁券的美称。帝王赐大臣的信物。 2.能直接兑换黄金的票证。
- 立券
lì quàn
订立契约。
- 卖券
mài quàn
出卖货物时留下的凭证。《晋书·卢循传》:“居人贪贱,卖衣物而市之……及 道覆 举兵,案卖券而取之,无得隐匿者,乃并力装之,旬日而办。”
- 顾券
gù quàn
旧时指临时雇佣的工役。
- 解券
jiě quàn
解送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