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繁就简
shān fán jiù jiǎn
删:除去;就:趋向。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
- 删除
shān chú
删去删除重复的部分
- 删存
shān cún
经过删除保留下来。
- 删要
shān yào
加以删削,留取精要。
- 删减
shān jiǎn
删略削减。
- 删掠
shān lüè
削除。
- 删定
shān dìng
删削改定
- 删革
shān gé
删改;革除。
- 删润
shān rùn
删改润色。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左副元帅 宗维 令其礼部侍郎 刘思 易御服”自注:“此得其实,但误以两事为一日耳。今略删润,令不牴牾。” 金 王若虚 《诸史辨惑》:“ 班固 《汉书》删润 迁 《史》,往往胜之,然亦有反不及者。” 清 章学诚 《跋湖北通志检存稿》:“或至如学童课业,大费点化删润,免过为幸,安敢望有拔出於平日之文哉!”
- 删订
shān dìng
删改修订。
- 删割
shān gē
删去。
- 删正
shān zhèng
修改使正确。宋 林逋 《诗匠》诗:“诗流有匠手,万象片心通……《唐律》如删正,斯人合立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初,帝以字学伪舛,欲删正之。”
- 删剪
shān jiǎn
见“ 删翦 ”。
- 删补
shān bǔ
修改补充。
- 删夷
shān yí
削除,剪除。
- 删诗
shān shī
1.指孔子删《诗》之说。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 2.泛指删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