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借
zī jiè
凭借,借助。
- 揭借
jiē jiè
借贷。
- 借票
jiè piào
借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我接过来一看,不觉吃了一惊。原来是我伯父亲笔写给他的一百两银子借票。”
- 借光
jiè guāng
1.原指分沾他人的利益或荣耀 2.现用作向人询问或请人给予方便的套语
- 借代
jiè dài
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
- 借今论古
jiè jīn lùn gǔ
借用今日的事例,议论古代的任何事。
- 不借
bù jiè
草鞋。丝制者称履,麻制者称不借。
- 借单,借单儿
jiè dān,jiè dān ér
借据
- 借字儿
jiè zì ér
[口]借据;借条儿
- 租借地
zū jiè dì
一国以租借名义在他国暂时取得使用、管理权的地区。 租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出租国,租借期满交还。
- 借题
jiè tí
借用某种名目或理由。
- 预借
yù jiè
1.指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 宋 代成为加税之一。《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 同光 三年秋大水, 两河 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 宋 叶适 《彭子復墓志铭》:“ 子復 又自减郡之凡费,然后戢预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预借--官府经常预借民间各种赋税,实际上是提前征税。预借的项目有工税、免役钱、坊场课利钱和卖田宅契税钱等。” 2.指预支谷物、俸钱等。 宋 叶适 《高永州墓志铭》:“善以简静拊瘠薄,有銖黍便民事,亦为设方略废置,补预借一料,民稍宽。”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解给》:“至于官役之过支预借,断不可开,倘有他故,皆印官赔补。”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预借俸钱》:“凡謁选官得缺后,预借养廉,以免丐贷,所以恤下养廉,法至善也。”
- 宽借
kuān jiè
宽容;宽纵。《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韩轨 少戇,宜宽借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时帝始亲览朝政,颇事威刑,虽骨肉无所宽借。”
- 借钱
jiè qián
- 借办
jiè bàn
1.借取。 2.明代都城居民的杂项科派之一,即按规定向官府无偿地供应某些器物用品。
- 借箸
jiè zhù
1.喻代别人出谋划策 2.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杜牧《河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