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
yī jù
1.基础 2.按照
- 百依百顺
bǎi yī bǎi shùn
依、顺:顺从。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 依投
yī tóu
1.谓投靠别人,以求帮助。 2.指投奔某一处所,以求安身。
- 依永
yī yǒng
谓乐声之高低抑扬依随歌咏而变化。
- 画依
huà yī
旧时主管长官在公文稿上写一“依”字,表示依从可行。
- 照依
zhào yī
依照;按照。
- 巴依
bā yī
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语。王爷;财主。
- 依常
yī cháng
按照常例。 《后汉书·张禹传》:“方谅闇密静之时,不宜依常有事於苑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简文 崩, 孝武 年十餘岁立,至暝不临。左右启‘依常应临’。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 托依
tuō yī
依托。
- 依俙
yī xī
见“ 依稀 ”。
- 依归
yī guī
1.依托;依靠。《书·金縢》:“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维宗室列侯为 王莽 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甚愍之。” 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徐特立 《我和党有历史上不可分离的关系》:“马日事变时,左派涣散,没有组织,在政治上失其依归。” 2.尊奉;遵循。 唐 李翱 《谢杨郎中书》:“窃惟当兹之士,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 明 马中锡 《辠言》:“ 太公 竭力依归以树勋名, 伯夷 则极口唾斥以豁愤恨,是何大异也!”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万众青年所依归的 鲁迅先生 ,竟于十月十九日的黎明……弃我们而溘然长逝了。” 3.目的;宗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罗台山》:“ 臺山 之学,以九容为规矩,以九思为主縡,以有物必有则为依归。” 孙中山 《制定建国大纲宣言》:“《建国大纲》者,以扫除障碍为开始,以完成建设为依归。” 邹韬奋 《抗战以来·开场白》:“记者执笔写本文时,遇有所检讨或批评……以有益于国家民族为依归,决无意攻讦任何方面或任何个人。”
- 依山临水
yī shān lín shuǐ
靠着山,临着水。形容景色优美的地方。
- 依依话别
yī yī huà bié
依依:一指留恋,不忍分离。二形容依恋不舍的样子和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话别:话别,指的是临别时聚谈的意思,即别离前聚在一起谈话。依依话别:形容离开的时候恋恋不舍,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 依心像意
yī xīn xiàng yì
犹言称心如意。
- 依效
yī xiào
1.见“依效”。 2.亦作“依傚”。仿效;依照。
- 依夕
yī xī
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