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
sān fú
1.[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关汉卿《窦娥冤》 2.[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专指末伏
- 三副
sān fù
1.指三种毛笔,即栗尾、枣核、散卓。 2.船员的职务名称。次于二副,一般掌管航用仪器、图书等,航行时轮流值班驾驶。
- 三昧
sān mèi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 三万六千场
sān wàn liù qiān chǎng
见“ 三万六千日 ”。
- 三万六千日
sān wàn liù qiān rì
一百年,谓人的一生。唐 李白 《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宋 辛弃疾 《渔家傲·为金伯熙寿》词:“三万六千排日醉,鬢毛只恁青青地。” 元 汤式 《一枝花·赠钱塘镊者》套曲:“三万六千日有限期,一百二十行无休息。”亦作“ 三万六千场 ”。 宋 辛弃疾 《鹊桥仙·贺余察院生日》词:“好将三万六千场,自今日,从头数起。”《全元散曲·水仙子·遣怀》:“百年三万六千场,风雨忧愁一半妨。”
- 三千八万
sān qiān bā wàn
佛教语。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 三寸鸟,七寸嘴
sān cùn niǎo,qī cùn zuǐ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 三寸鸟七寸嘴
sān cùn niǎo qī cùn zuǐ
喻善于强词夺理。
- 七贵三公
qī guì sān gōng
泛指权贵显宦。
- 三江七泽
sān jiāng qī zé
泛指江河湖泽。
- 三师七僧
sān shī qī sēng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 搞七捻三
gǎo qī niǎn sān
胡闹、纠缠不清、说昏话。
- 三七灰土
sān qī huī tǔ
一种以石灰、粘土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具有较高强度的的建筑材料,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南北朝公元6世纪时,南京西善桥的南朝大墓封门前地面即是灰土夯成的。
- 峨三七
é sān qī
别名芋儿七,为双子叶植物药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肉质直根。
- 三七开
sān qī kāi
1.三成七成的比例 2.三分错误,七分成绩
- 三七
sān qī
1.二百十年。《汉书·路温舒传》:“ 温舒 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 汉 厄三七之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七,二百一十岁也。自 汉 初至 哀帝 元年,二百一年也,至 平帝 崩二百十一年。” 汉 陈琳 《神女赋》:“ 汉 三七之 建安 , 荆 野蠢而作仇。”《宋书·符瑞志上》:“讖者云:‘赤厄三七’,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三七之妖运告终,九五之真人已出。” 2.二十一岁。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二章引 清 无名氏《绣香囊》弹词:“二八登科标名早,三七入试举孝廉。” 3.人死后廿一日。《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该请僧人追荐。” 巴金 《家》三七:“ 珏 真可怜,她死了快到三七了,我们家里的长辈除了妈同姑妈,就没有一个人去看过她。” 4.三魂七魄。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 5.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有止血作用,也叫田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三七》:“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説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