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杰
sān jié
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汉 代的 张良 、 韩信 、 萧何 。《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近 汉高祖 擥三杰以兴帝业, 西楚 失雄俊以丧成功。”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汉高祖项羽机会得失》:“ 汉高帝 尝与诸将论 汉 所以得天下,与 项羽 所以失天下,帝自谓能用三杰,而 项羽 不能用 范增 ,故得失异。”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 周 有十乱而国以兴, 汉 有三杰而基业以立。”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三国 蜀 的 诸葛亮 、 关羽 、 张飞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进围 成都 数十日, 璋 出降” 裴松之 注引《傅子》:“ 刘备 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诸葛亮 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张飞 、 关羽 勇而有义,皆万人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 备 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唐 代的 宋璟 、 张说 、 源乾曜 。《新唐书·宋璟传》:“十七年,为尚书右丞相,而 张説 为左丞相, 源乾曜 为太子少傅,同日拜。有詔太官设饌,太常奏乐,会百官尚书省东堂。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
- 三麾
sān huī
诸侯的旌旗。 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 杨士勋 疏:“五麾者, 麋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诸侯三者,则云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
- 三产
sān chǎn
第三产业的简称。
- 三教
sān jiào
1.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 三刻
sān kè
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
- 三德
sān dé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 2.即三老。 3.指狐的三种特性。
- 三损
sān sǔn
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有损无益,故称三损。语本《论语·季氏》:“ 孔子 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復辨。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损於己也。”《后汉书·冯衍传下》:“臣自惟无三益之才,不敢处三损之地,固让而不受之。”
- 三斗
sān dòu
是一种革命精神,出自毛泽东语:“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三擦
sān cā
指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制造的军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 三驱
sān qū
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 孔颖达 疏:“ 褚氏 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三驱者,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此谓田猎以三驱为度,见 颜师古 注。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戈直 注:“三驱者,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之可去,不忍尽物,好生之仁也。”
- 三亳
sān bó
古地名。
- 三重
sān chóng
1.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 2.三种隆重的礼仪。指夏、商、周三王之礼。 3.三层。
- 下三
xià sān
多指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厚脸皮等。
- 三炎
sān yán
三夏。
- 三乘
sān shèng
1.三乘(sānshèng): 2.三乘车。每乘四马。 3.三乘(sānchéng): 4.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 5.道教语。谓以元始天尊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灵宝天尊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道德天尊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 三多
sān duō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 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明李渔《慎鸾交·赠妓》:“长幡绣佛祝三多。”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