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制
sān zhì
1.指国力的强、弱、中三种等级。 2.三篇敕命文书。
- 三科
sān kē
1.三品;三等。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 3.三次科考。 4.元杂剧用语。表示某种动作重复多次。
- 三到
sān dào
谓读书时必须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所得。
- 三淖
sān nào
传说中川泽名。
- 三仁
sān rén
三位仁人。 指 殷 末之 微子 、 箕子 、 比干 。
- 三房
sān fáng
1.指明堂、明房、丹田之房。 2.指同宗族分衍出来的三个支派。 3.三房妻室。
- 三闹
sān nào
三街闹市的略称。 古代刑人于市,因亦以“三闹”指刑场。 元 孔学诗 《东窗事犯》第三折:“臣捨性命沙场上战斗,臣出气力军前阵后,剗地撇俺在三闹里不偢。”
- 三曹
sān cáo
1.文学史上对三国魏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2.指诉讼中的原告、被告、证人。审案时,三方的人同时到场,进行对证,谓之“三曹对案”。
- 第三
dì sān
- 三老
sān lǎo
1.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 秦 ,復立 楚 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 閎 为郡三老。” 2.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詔尊太傅 燕公 为三老。”参见“ 三老五更 ”。 3.东汉 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 琅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众百餘人转入 太山 ,自号三老。”《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元年》:“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4.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杜预 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黄庭内景经·脾部》:“注念三老子轻翔。” 梁丘子 注:“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 6.柁工。 唐 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注:‘三老,捩船者,长年,开头者。’” 宋 陆游 《入蜀记》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 清 沉受宏 《九龙滩》诗:“长索条分众揽舟,独把操篙付三老。” 7.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老》谓 文彦博 、 张方平 、 范镇 为国之三老, 傅尧俞 、 范纯仁 、 刘挚 为 和州 三老。《元史·张德辉传》:“﹝ 张德辉 ﹞与 元裕 、 李冶 游 封龙山 ,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 唐时升 ﹞与里人 娄坚 、 程嘉燧 并称曰‘练川三老’。” 8.泛指有声望的老人。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六吟·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 三已
sān yǐ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唐 刘禹锡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诗:“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清 姚莹 《与余小坡书》:“夫不有身为贵卿,三已之不愠者乎!”
- 三嘏
sān gǔ
晋 刘宏 与兄 粹 弟 潢 三人表字皆有“嘏”字,合称“三嘏”。
- 三单
sān dān
犹三军。
- 三眠
sān mián
1.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 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2.指柽柳(即人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时时伏倒。
- 三忘
sān wàng
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忘家、忘亲、忘身。
- 三急
sān jí
三急通常说法是“内急”“性急”“心急”。